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愈来愈深入人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所掌握,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还应当看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某些地方不能得到全面的落实,工作中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在某些人身上主观主义倾向还相当严重。主观主义和实事求是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思想方法。列宁指出,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是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由形而上学片面性导致的主观主义,在实际工作中是经常发生的。因此,我们要掌握唯物辩证法,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力戒以下几种片面性。
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在处理全局和局部关系问题上表现出来的片面性。
地区封锁、部门垄断,一些地方从本地区利益出发,或者不让紧缺的产品流向外地,或者不让外地的优质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对外地产品采取歧视性措施,人为地分割市场。某些带有资源垄断性部门和市场集中度较高的部门搞价格垄断。他们把部门利益、行业利益等同于国家利益,打着维护国家利益的旗号,实际上为本部门、本行业牟取利益。
辩证法告诉我们,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但是,全局并不是局部的简单相加和组合,它统率局部,高于局部,局部作为全局的组成部分隶属于全局,服从于全局。全局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一个领导者要有大局观念,善于用宏观战略眼光观察问题,总揽和驾驭全局,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问题,既要注意照顾局部,充分调动各局部的积极性,又要放眼全局,使局部的需要服从全局的利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一切从大局出发。凡是从局部来看是有利的、可行的,而从全局来看是不利的、不可行的事情,就不能干;凡是从局部来看是不可行的,而全局来看是需要干的事情,就应当千方百计搞好它。
二、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这是在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上表现出来的片面性。
有些人习惯于用狭隘的眼光观察问题,只为眼前的近期的事务忙忙碌碌,看不到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的巨大变化给我们提供的大好机遇,认不清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及其发展前景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些人只考虑自己任期内的“政绩”,搞短期行为,或急功近利,做有损于长远利益的事情。一些地方乱砍滥伐森林,实行掠夺式经营,造成了对林木资源的破坏性开发,致使植被严重破坏和减少,加剧了水土流失;盲目开垦、毁草造田和超载放牧,造成草原和耕地的严重退化,土地沙漠化态势逐步扩大;无节制地向江河湖海乱排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固体废弃物,致使江河湖海受到严重污染,水资源危机日趋激化,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恶化。这些做法不仅对当前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而且成为中华民族未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威胁。
现代领导者不能当“井底之蛙”,应当具有锐意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具有宏观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既要了解过去,把握眼前,又要预见未来,看到长远,善于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在办好今天的事情时,又要考虑到长远的发展,立足今天,预见明天。“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目光短浅,是会严重损害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
三、“一刀切”。这是在处理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关系上表现出来的片面性。
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特殊性、个性,也具有普遍性、共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普遍性、共性寓于特殊性、个性之中,没有特殊性、个性也就没有普遍性、共性。“一刀切”的错误,就在于割裂了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多年来,我们对“一刀切”的片面性倾向曾经在理论上作过批判,在实践上进行过纠正,但是,某些地方、部门的领导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犯同样的毛病。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搞“一刀切”。中央的方针政策是具有普遍性的东西,各地区各部门情况千差万别,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应当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既要有坚定的原则性,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又要有必要的灵活性。但是,有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者,不看具体条件如何,用行政命令的办法,搞一个标准,一个模式。中央提出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抓好大的,放活小的。于是,一些地区和部门在操作过程中,机械理解“抓大放小”的方针,搞层层抓大,不仅省市抓一批大的,连县、乡、村也要抓一批大的。中央提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营效率,应当大胆利用。于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片面认为“一股就灵”,不分析自身的具体情况如何,不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工作,就普遍推行股份制,甚至硬性规定期限。这种不考虑实际情况,靠行政命令“一刀切”的办法,表面上看是在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精神,但由于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群众,因而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四、非此即彼,顾此失彼。这是在分析和解决矛盾问题上表现出来的片面性。
矛盾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双方既互相依存,又互相排斥,要把矛盾的两方面放在对立统一体中去把握。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矛盾的此方,而忽视了与它对立统一的彼方。碰了壁之后,转而又强调原先被忽视的彼方,把此方忘记了,造成非此即彼、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的片面性倾向。
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两点与重点、全面性和针对性的关系十分重要。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工作不能没有重点,但是如果离开两点去讲重点,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重点和非重点工作都要统筹兼顾,努力抓好。不能“一手硬”,“一手软”,“一手到位,一手不到位”,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手都到位”。这样,才有利于矛盾的解决,推动事物的顺利发展。
加快发展与求实精神应当很好结合起来。我们要紧紧抓住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积极推进改革,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同时,又要注意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严格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依据适度的原则,严格把握发展的规模、速度,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承受能力,不能只强调发展而不顾客观条件如何,急于求成,盲目发展。
在发展问题上又要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改变落后面貌,需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发展太慢了不行。但是又不能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能片面追求产值和产量增长而求快,而应当在提高质量、讲求效益的基础上求快。只有“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单纯追求增长速度和建设规模,忽视质量和效益,势必造成经济结构的失衡,造成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为什么人们会常犯片面性的毛病?为什么偏离实事求是的现象屡有发生?怎么样才能克服和避免片面性呢?片面性同人们的利益观有很大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和参与活动的内在动力。由此而产生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更加突出。利益关系处理不当,容易导致片面性。说到底是为了获得个人的、集团的、眼前的利益。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重视个人和集团的利益,但是,不能忘记,人民利益至高无上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原则。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而不是为少数人或小集团谋利益,是共产党人考虑和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片面性有制度上的原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是片面性滋生和得不到及时纠正的根源之一。健全和完善的民主法制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保证,也是纠正工作失误的有力武器。我们国家是一个具有较长封建历史的国家,“人治”的传统根深蒂固。决策往往不是靠民主机制、靠群策群立,而是主要靠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和经验,再加上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上的约束,容易出现决策上的失误。干部政绩考核上的弊端也是造成片面性的原因。在一些地方,往往是以表面的、一时的政绩来论英雄,简单地把干部的政绩与做了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划等号,也不管这些事情是否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从而形成只顾局部、不管全局,只顾眼前、不管长远,搞形式主义等现象。有些人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上面的话言听计从,下面的话只当耳旁风,怎样有利于突出个人政绩,提高个人声望就怎么搞。
主体素质不高也是导致片面性的重要因素。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不同的主体,在认识的程度和实践上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这不能只归咎于客观,需要从主体方面去探求原因。例如,是否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主体的立场决定着认识的视角、价值的取向,左右着认识的结果;是否有坚实的科学文化素养并善于吸取新的知识,缺乏科学文化修养,知识面狭窄,会导致思想僵化和认识上的片面性;是否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注意总结和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实践经验越丰富,认识能力越强,处理问题就越全面、周到,反之,就容易主观、片面。除此之外,有没有较高的理论思维能力是衡量领导干部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从当前我们所担负的历史任务来说,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